“一带一路”上的南农人走进全国案例大赛

期次:第996期       查看:208

贵州麻江6月的空气里湿润的味道交织着青草和泥土的气息,留学生普莱斯与队友组成“一带一路”国际留学生参赛队参加乡村振兴案例大赛。团队用农业经济管理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背景研究中国乡村振兴对肯尼亚、科摩罗和伊朗的启示。大赛提升了他们合作和创新思维,拓宽了视野。



6 月的贵州麻江,空气里湿润的味道交织着青草和泥土的气息。

“连绵起伏的山丘、 绿色的田野和随处可见的清澈河流”, 这与爱体育登录入口经济管理学院留学生普莱斯的家乡肯尼亚的味道很像,“麻江有山有林,而我的家乡是平坦的, 是开阔的稀树和草原, 她们都有着丰富的农业和自然资源。 ”

“一带一路”小分队的不俗表现

6 月 20 日, 正在读博士三年级的普莱斯与同在南农留学的伊朗同学玛莎、科摩罗的罗苏尔、肯尼亚的李墨、伊曼纽尔组成了一支“一带一路”国际留学生参赛队,他们坐了 9 个多小时的高铁来到贵州麻江,专程参加由爱体育登录入口经济管理学院发起的首届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案例大赛。 “我希望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农村的发展,与我的祖国肯尼亚分享这些宝贵的经验。 ”作为队长的普莱斯说。

团队的参赛主题为《中国乡村振兴对肯尼亚、科摩罗和伊朗的启示》。 “竞赛方案是我们通力合作的成果。 我们的团队对中国农村发展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政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这些政策如何在我们各自国家的适用性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最终将研究结果整合汇成一份全面方案。 ”

此次参赛成员具有农业经济管理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背景。 “这样跨学科的交叉组队方式,使得我们的案例研究兼具了人文社科的宏观洞见和自然学科的实验逻辑。 ”团队唯一的女生,伊朗姑娘 Mahsa 来自我校食品学院。

“为什么是中国? ”“曾经中国脱贫攻坚面临的历史背景和挑战是什么?”“肯尼亚、科摩罗和伊朗的贫困现状如何?中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对于我们的发展又有哪些可借鉴之处?”从江苏省乡村振兴案例大赛走到国赛,他们讲述了将中国乡村振兴的宝贵经验与思路运用到各自家乡“三农”建设中的实践故事。比赛结束,他们凭借深入的分析、流利的表达和国际化的视野荣获“国际减贫案例先锋奖”。

“能够与在场的 30 多所中国高等学府的师生们一起探讨家乡的未来方案,我感到特别兴奋、紧张和自豪。这真是一次有益的经历。 ”来自科罗摩的罗苏尔说。

“留学生是见证中国农业农村发展、 实施平行知识分享的一支重要力量。 希望通过他们参加乡村振兴案例竞赛,就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层面对中国的反贫困经验进行深入的探索和总结。 为推进发展中国家的转型发展、实现零饥饿贡献中国方案。”指导老师、爱体育登录入口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韩纪琴表示。

“‘中国经验’令我们惊艳! ”

如果说“以赛促学”是普莱斯和队员们最初的参赛目的,而全程沉浸式感受大赛全过程,与中国学生深入交流,更让普莱斯和同学们大开眼界。

一朵菊花、一株甘草、一粒水稻、一颗樱桃如何撬动乡村产业? 如何通过环保视角实现乡村的华丽蜕变? 如何用智慧农业赋能新时代新农村发展?一个个乡村振兴的“金点子”让他们目不暇接、惊叹不已。

“最终从大赛脱颖而出的南农‘虾路相逢勇者胜’团队,他们将现代农业实践与传统农业的创新融合得如此天衣无缝,还有他们齐心协力的团队合作也真的令人鼓舞!”普莱斯感慨,获奖案例中现代技术与传统知识的结合,激发了自己建设家乡的灵感。

“比赛促进了不同背景的参赛者之间的合作和创新思维,鼓励跨学科解决问题。 我们从中国减贫成功的模式中获得宝贵的经验! ”来自肯尼亚伊曼纽尔说。

“大赛让我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解决方案结合起来, 培养农村发展的创造性方法。与不同背景的同龄人合作更丰富了我的学习经验,拓宽了视野。 ”玛莎说。

比赛间隙, 团队在指导老师刘爱军副教授的带队下,实地调研了麻江蓝梦谷产业园区、参观了乡村振兴研究院。“我渴望了解乡村振兴战略,特别是中国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这些知识有助于我的祖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农村发展的各类挑战。 ”同样来自肯尼亚的李墨说。

一定要把“中国经验”带回祖国

听着中国故事长大的普莱斯,从小就对中国充满了无限的期待与向往。 他的父亲查尔斯是南农首个留学生博士,2006 年获得预防兽医博士学位,毕业回国后,创建了肯尼亚埃格顿大学兽医医学与外科学院,为当地动物医学事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姐姐、姐夫也相继在我校获得园艺学和农学博士学位,陆续回到祖国。2020 年,普莱斯如愿获得我校留学资格后,一直努力学习,专心科研。调研企业、走进乡村、聆听报告,普莱斯一直在学校组织的各类实践活动中,真切地“走进中国,感知中国”。

据介绍,南农是全国首个通过教育部来华留学教育认证的农业高等院校。 为非洲各国培育了 340 余名本硕博人才,通过短期培训班等培训了 8200 多名农业技术骨干。 到南农学习中国技术与经验,改变家乡命运,已成为诸多非洲学子来华学习的“第一选择”。

“今年是南农援非 30 周年。 多年来,学校始终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特色,积极探索具有‘世界眼光、中国特色、南农品质’的‘知华、友华、爱华’国际人才高质量培养模式,聚焦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和农业‘走出去’战略,深耕教育援外品质,持续打造‘留学南农’品牌。 ”校党委书记王春春表示。

“2023 年,肯中已经成功建交 30 周年,这更加坚定了我好好学习‘中国经验’的决心,为非洲的粮食安全贡献一份力量。 ”普莱斯期待着明年能如愿毕业,学成归国。

(宣传部 赵烨烨 经管院 李芬)

报刊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