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秾华40年】钟甫宁: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发稿时间:2018年11月23日来源:南农新闻-NJAU NEWS作者:陈洁 王亦凡

编者按:

1978年,改革开放在中华民族奏出时代的强音。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披荆斩棘,攻坚克难,以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改革画卷。顺应潮流的步伐总是走得更坚定,次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关于南京农学院复校问题的指示”,南农人迎来新的出发。改革开放和我校复校40周年之际,学校党委宣传部策划推出“秾华40年”系列报道,记录40年来学校在建设道路上的时代秾华,以及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的卓越贡献。


打开爱体育登录入口经管学院钟甫宁教授的工作经历,会发现这位有着近40年治学经验的老教授,工作履历却十分单一:上个世纪80年代从加拿大获得博士学位后,钟老师一直在爱体育登录入口担任教师至今。虽然他头衔众多,曾任或现任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农林经济与管理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江苏省经济学会副会长、江苏省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Agricultural Economics编委、Canad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Economics编委等等,还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但是他的本职工作,一以贯之,从未改变。

宁缺毋滥是南农人治学的传统

1982年,教育部(国家教委)委托爱体育登录入口代招30多名研究生委培出国留学。这批学生是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批公派留学的研究生,在当时可以算是名副其实的高端人才,回国后还将由国家分配工作。在那个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年代,这批人可谓是“骄子中的骄子”,有报名资格的年轻人无不跃跃欲试,选中的无疑是个中翘楚。

当时的南京农学院(爱体育登录入口前身)农经系有6个委培名额,面向全国招生。农经系的学者一如既往地秉持严格要求、宁缺毋滥的态度,最后放弃了一个名额,在众多报名者中只挑选了5名研究生,钟甫宁幸运的成为这五分之一。

回忆那个年代的经历,钟甫宁不无感慨,他告诉记者,那个年代的农经人,和所有南农人一样,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都坚持宁缺毋滥的态度,坚守着自己的底线。

有一种不悔,叫“南农初心”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从农村吹到城市,每个角落的活力都在逐步释放。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睿智地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被聚焦到全国人民的视线中来。

1989年,从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钟甫宁,揣着一张沉甸甸的毕业证和满腔的抱负回到祖国。那时候,一同回来的年轻同学们都是一样的踌躇满志,他们当中大多数人迫切地希望能尽快投入到建设祖国的第一线去,不约而同选择了留在北京的政府机关或是科研院所。

也许是个性使然,也许是想法独到。钟老师告诉记者,一方面,自己愿意在学术里钻研进去,而相对于首都,南京更有做研究的纯粹氛围,另一方面,当时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刚刚起步,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他更希望自己能帮助更多、更年轻学者投身科研、参与科研,留在高校更适合自己。

此外,母校爱体育登录入口的校风和氛围,尤其是南农人近乎执着的朴实,也吸引着年轻的钟甫宁。钟甫宁说,南农人有着一种自己很欣赏的“执拗劲儿”。

上世纪90年代后期钟甫宁开始在当时的经贸学院兼任管理职务。有一次,教育部派来一个考察组,其中一名专家是经贸学院朱唐老师50年代在金陵大学和人民大学求学期间的同学,已经多年不见。考察结束之际,钟老师几次邀请朱老师一同参加公务便餐,便于同学叙旧,都被朱老师婉拒。最后安排学校专车送考察组去机场时,钟老师建议朱老师随车送行,抓住最后的机会好好聊聊。朱老师还是拒绝了,他坚持不能沾公家哪怕一点便宜,硬是花了快半个月的工资,自费打车送专家组的同学到机场。他说,坐在自费的车上叙同学情谊,更加心情舒畅。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钟老师还是学院的一名普通教师。一次,他和学校一名副校级领导一起出差到北京参加学术会议,住在同一个标间里。半夜,钟老师一觉醒来,发现隔壁的床上没有人。而这位校领导搬了个凳子,正坐在卫生间的洗脸台上准备会议材料。卫生间昏暗的灯光下,他轻轻敲击键盘,生怕打扰钟老师休息。一位学校的主要领导干部,对一名普通教师体贴如此,一时间让钟老师感慨万分。

钟甫宁说,在南农学校工作了几十年,类似的人和事经常碰见。正是这样的人和这样的南农精神,这样的南农“初心”,每每让自己觉得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是值得的。

最大的成绩是培养出来的学生

从教几十年,钟甫宁老师已经是桃李满天下,不少学生已成长为农经学科的骨干。每次参加农经学科的学术会议,不论是国内的,还是国际的,会后最开心的,就是和从五湖四海集聚过来共同参会的曾经的学生们合影。

钟甫宁坚持认为,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育人才,而不是做科研;在学校,教育是目的,科研是手段,而不能本末倒置。几十年来,他也一直坚持和践行着自己的这个治学方针。

1989年的时候,南农甚至全国的农经专业研究生培养还处在起步阶段,研究生培养教学方案都还不成熟,本科教学也亟待完善,学校对农经类等各专业的高级人才如饥似渴。钟甫宁回到母校,就承担了本专业学生的西方经济学、研究方法论、数量经济分析等主干课程的教学。他还结合自己在国外的求学经历和国内教学经验,牵头制定了第一个全国性农经研究生培养方案大纲,为南农乃至全国的农经研究生培养工作框定了模式范本,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后来,以这个方案为基础和重要内容的教学工作,还曾获全国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谈到培养学生,钟甫宁认为,每个学生,尤其是研究生,应该都是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主体,而不是导师的“打工仔”。他非常反对学生根据导师的课题做自己的学位论文,他要求学生一定要学会建立自己的研究方向,而不是只会给导师打工。研究生不是导师的工具,应该有自主研究的意识,具备自主发现问题、提炼问题、建立研究框架的能力。在学位论文开题答辩中,即使是国家级课题支撑的学位论文,如果不能找到学生自己的研究问题与方向,也会被否决掉。曾经有名学生在职读研,学习用功,入学时笔试成绩和博士资格考试成绩均名列前茅,但由于独立研究能力不强,研究工作的创新性达不到要求,经常被钟老师训哭。不过,良药总苦口,严师出高徒,如今,这位学生已经成了某高校农经学科带头人。

要集中精力做学术研究,形成农经领域的“南农思想”

科学研究就是要从个别现象中提炼规律性、共性的东西,农业经济学科的科研工作也是如此。钟甫宁认为,政策研究和对策研究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当前问题,容易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是“聚光灯下的研究”;学术研究则更侧重于经济社会发展更深层次、更规律性的问题,能够对长远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作用,当前农经学科的学术研究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需要大家有所作为。

他坚持认为,南农大农经专业一直以来是国内农经学科的“排头兵”,具备良好的学术传统和学术积淀,有从事学术研究的优势条件,他呼吁更多的年轻学者沉下心来,深入进去,把地域劣势变成研究优势,认真进行农经学科的学术研究,早日提出有影响的研究思路框架,创新发展本领域经济理论,形成一批成果集群效应,早日形成农经领域的“南农思想”,为农经学科的长远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编辑:

阅读次数:5029